221基地:让中国人挺直腰杆儿
时间: 2024-12-01 22:04:09 | 作者: 自动扶梯
产品介绍
-
开栏的话 为展现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的特色和风采,科普时报社联合中国科学家博物馆、中国科普网开展“打卡科学家地图”征稿活动。即日起,本报特开设“打卡科学家地图”栏目,择优刊登读者来稿。
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美丽的金银滩草原,有一个代号“221”的神秘基地。这是我国首个核武器研制基地,我国的第一颗和第一颗氢弹都在这里研制成功。
时光流转,如今的221基地,历史资源已经转化成为教育资源。进入基地,爱国之情会油然而生,科学家精神和科学精神更是震撼人心。
中国第一颗在新疆罗布泊成功爆炸,但很多人并不清楚,这颗是在美丽的金银滩草原上进行研制、加工、装配并验收完成后,再被运送到新疆核试验基地进行的试爆。
面对核讹诈核威胁,1955年党中央集体作出研制的战略决策。选址小组建议将四面环山、地广人稀、位置偏僻的金银滩草原作为核武器研制的基地厂址。自此,221基地便长时间成为无人知晓的神秘禁区。
1964年6月,221基地进行了1∶1全尺寸爆轰模拟试验,同年10月16日,我国第一颗爆炸成功。之后,我国集中力量转向对氢弹的探索。1967年5月,我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、生产、环境试验及测试在221基地全部完成,1967年6月17日,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。
半个多世纪之后,慢慢的变成了遗址的221基地将红色元素与科学元素进行了有机融合。目前,基地已开发了10余处现场教学课堂。
18个分厂、地下指挥中心、科学家住过的“将军楼”,如今都成为221基地的重要遗址。
走进一分厂,能够正常的看到当年使用的大型仪器、精密设备,珍贵历史史料及重要照片。这是一趟“神秘之旅”。现场讲解员生动的讲述,迅速将参观者带回到“两弹”研制的火热场景中。一分厂也被称为弹头加工厂,是221基地的心脏,主要负责弹头体加工、铀部件生产、精密加工以及无线电系统的控制等,是关键技术与关键材料的研制中心。在一分厂内,我们大家可以参观101弹头体加工车间、102铀部件加工车间、103小部件加工车间和104无线电加工车间等核心车间。
六分厂是爆轰试验场,主要是根据不同的试验目的和规模进行爆轰冲击波试验等,以获取试验所需的各种能量和技术参数。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,这个地方进行了16次大型核试验。六分厂656工号厚重的钢板墙面上,有当年核爆炸试验留下的痕迹,展示出的威力及其研制的艰辛。
221基地遗址作为独特资源,是科学家精神的重要载体。23位“两弹一星功勋奖章”获得者中,有9位曾在这里工作生活过,包括郭永怀、邓稼先、王淦(ɡàn)昌、彭桓武、陈能宽、朱光亚、周光召、于敏、程开甲。
郭永怀当时主管设计部,连续在221基地工作了两个多月后,他在试验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,着急赶回北京,夜晚乘坐的飞机在北京的机场离地面400多米距离时失事,时间定格在1968年12月5日。在他牺牲的第22天,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成功。
当时科研条件极其简陋,邓稼先带领团队严谨治学,利用最原始的计算尺、手摇计算机及算盘等,为验证一个数据来进行了理论研究9次方程式的计算。在221基地,我们大家可以看到珍藏的手摇计算机、计算尺及手绘图纸等文物。
在条件最为艰苦的时期,箱子既当作书桌,又当作饭桌。原子城纪念馆中摆放着标有“王京”字样的木头书箱。“王京”就是王淦昌,为了核事业,他隐姓埋名17载。“两弹一星”精神,凝聚着科技工作人员报效祖国的满腔热血和赤胆忠心。
今天的221基地,依然厚植科学技术创新的底蕴,激励着广大科技工作人员接续精神火炬,为科技强国建设汲取奋进力量。